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出来,路遇一株香附子。
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的“阳光植物志”,即可订阅。原创心血,欢迎转发。
文 图 | 最好的阳光
到了洛阳,怎能不去二里头。
车一路往东,开始出现偃师、斟鄩的路牌,带着夏朝气息的名字。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就位于洛阳偃师区,博物馆前厚重夯土的设计好似历史层叠的痕迹,会把人引导到三千多年前。
这是一枚夏代礼器,也是博物馆中极具二里头文化特色的重器——镶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铜牌饰,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
二里头一共出土了三面铜牌饰,这枚体量不小,通体青铜,四角圆润,还有点小掐腰,盾牌状。
它被放置在红色绒布背景上,高光下,如一位在精美舞台上的朗诵者。
三千多年过去了,上面拼镶出兽面纹的数百片绿松石小块依然丝丝入扣。看介绍说,无一松动脱落。
太不简单了。
远看时,小兽的眼眸上翘,灵动有神。
这个牌饰出土时被发现安放在墓主人胸部,周围上下左右四个对称的纽环现在用钉珠固定,原来那里是用来佩戴的穿孔。据历史学家考证,应该是古人用来沟通天、地、神、人的重要载体。
来二里头,很大原因就是为了来看这件绿松石龙形器。
虽然只是复制品。
龙有两千多片绿松石组合而成,绿松石的厚度居然只有一毫米左右。
龙身波状曲伏,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纹象征龙鳞,龙脊还是立体的隆起。龙头浅浮雕状,鼻子和眼睛是用白玉和绿松石嵌入。
它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龙”。在中国早期的龙形文物中,不论是体量,还是精良的制作,甚至是令人费思量的使用场景,都象征着华夏文明龙图腾的形成。
因为也喜绿松石,就特意对馆中的绿松石文物格外留意,看珠串的形制与孔洞。
这些绿松石制品和玉器一样,在二里头时代也是作为高端消费品,贵族阶层的专属,体现了他们的身份。
介绍文字说,河南也有绿松石矿区,二里头遗址还专门有绿松石制作的作坊和加工地点,研究者认为二里头遗址的绿松原料主要来自鄂豫陕的绿松石矿床分布区。
博物馆中还有一件“柔美”的青铜器。
区别于我们熟悉认知中青铜器的沉重,这尊乳钉纹铜爵有美人轻盈欲舞的气息,堪称最美铜爵。
它三足如锥,修长高挑,腹部装饰着乳钉鼓。
爵有长长的“流”(倒酒的流槽),流后那两个钉形铜柱是用来悬挂滤网所用(那时的酒用谷物酿造,渣滓很多,需过滤方可饮用)。
前有流,后有尾。尖尾也与长流达到了视觉上的平衡,看上去那么轻盈舒展。
这造型夸张的铜爵也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青铜器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爵”。
放大镜下,是一个夏代骨猴的装饰品。
因为这一系列重磅的考古发现,这处距今3800到3500年的历史遗存被学术界广泛认可是中国目前唯一可确认的夏王朝都城遗址。
从博物馆出来,这株香附子就那么特立独行地立在草坪边缘,而且目力所及,就那么一株。
红赭色的小穗斜展,如烟花灿烂。
小穗轴上有白色透明较宽的翅,鳞片稍密,覆瓦状排列。
每一个小穗中都藏了数朵小花。此时正在开花,露出线性的花药与柱头。
香附子是莎草科植物,也是我一直听名未得亲见的植物。
与它初相识后,查了资料,其实香附子分布很广,生境主要在山坡荒地草丛或水边潮湿处。
因为全株有一股特殊香味,因此得名。它块茎名为香附子,可入药,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等功效。
此行,阳光的旅行日记有了文物盛宴,也有了植物满足。
(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莎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
此际植物